上海打造招牌智能应用场景 ,线上线下打通城市服务
3月1日下午 ,长宁区宣传贯彻《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》施行一周年暨“人民城市 、美丽长宁”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发布仪式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。
活动回顾了长宁管理运行《上海市户外招牌管理办法》的相关情况 ,展示了长宁区数字市容2.0版招牌智能管理应用场景 ,发布了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 。未来 ,长宁户外广告牌的管理将继续升级 。区委常委 、常务副区长岑福康 ,市绿化市容局二级巡视员缪钧 ,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敏 ,副区长(挂职)路万青 ,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 、副校长周立志 ,市绿化市容局二级巡视员丁勤华出席仪式 。
去年3月1日 ,长宁区发布了《长宁区户外招牌管理规范设置指南》 ,通过一年的贯彻执行 ,长宁加大户外招牌法规技术规范宣传培训力度 ,不断健全源头管理科学 、过程监管完善 ,执法保障有力 ,户外招牌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流程 ,通过开展违法招牌专项行动整治 ,防汛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,招牌安全检测抽检行为行动 ,牢牢守住头顶上的安全底线 。通过街区市容自律组织 ,结合街区人文背景 、业态背景 ,长宁也在用现代城市美学艺术理念来指导招牌新建工作 。
活动展示了长宁区数字市容2.0版招牌智能管理应用场景 。武夷路321号在线上提交了招牌申报材料 ,工作人员到现场对招牌申报材料进行了核验 ,整个核验过程均可以投射在“长宁区市容环境数字化管理平台”上 ,这项功能将有效减轻招牌管理工作人员的负担 。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也将使得长宁的招牌管理工作更加智能 。
据介绍 ,未来 ,长宁还要精细管理 、精心打磨 ,塑造好“头顶上的风景” 。同时 ,立足城市安全运行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,持续加大对屋顶 、大型侧招 、存在安全隐患等各类违法违规户外招牌设施的整治力度 。结合“美丽街区”建设 ,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街区建筑特点 ,回归店招店牌识别商家的基本功能 ,去繁从简 ,大力倡导简洁 、轻质 、精致的店招店牌 ,逐步替换箱体式招牌 ,最大程度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。同时积极鼓励商家引入专业设计 ,体现经营特色与个性 。
活动中 ,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 ,“人民城市 、美丽长宁”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正式发布 。首批三个点位设在华政咖啡馆 、天山电影院以及风铃驿站 ,这也是上海市首批试点的三个市容环境观察点 。
记者在华政咖啡馆外 ,看到了已经挂好的“上海市市容环境观察点”001号标牌 ,标牌上留有一个二维码 ,扫码进入 ,可以了解市容环境观察点的相关信息 ,参与问卷调查 ,也可以直接反馈意见 ,为市容环境建言献策 。未来 ,热心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市民群众 ,都可参与市容观察点日常工作 ,成为市容观察点的“观察员” 。在这些观察点范围内 ,市容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 ,长期观察 、跟踪 、研究 、推动 、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市容环境变化 ,全面把握市容发展脉络 ,形成可监测 、可借鉴 、可推广的市容管理模式 ,着力提升全市市容环境 ,积极践行城市治理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 ,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感 、获得感 、幸福感 。
据介绍 ,“市容环境观察点”是本市在市容环境管理工作中的新尝试 ,是践行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的新实践 ,市容观察点制度的建设 ,将为市民参与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提供更便利 、更直接 、更有温度的窗口与平台 。
长宁会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,通过举办主题活动 、推介典型点位等多种形式 ,吸引更多市民群众关心城市建设 、热心城市管理 、助力城市治理 、投身城市服务 ,努力打造富有人情味 、参与度 、获得感的城市市容管理机制 。作为市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,在这个过程中 ,长宁也要把户外招牌管理工作进行充分融入 、有机结合 。依托“市容环境观察点”平台 ,积极引导社区自治和商户联盟工作模式 ,引导商户参与户外招牌规范设置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,营造出全社会参与户外招牌管理 、关心户外招牌安全 、热心户外招牌景观的工作氛围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