码上建设“可阅读建筑” ,提振城市人文
‘建筑可阅读’ ,不仅仅是呈现网红打卡点 ,而是将建筑结构肌理和散发出的人文底蕴传达给大众 。”上海已在6个中心城区开展“建筑可阅读”工作一年有余 。这期间 ,老建筑开放总量达1032处 ,1298处建筑拥有二维码 。
面向淮海中路一侧的墙面上 ,找到了关于大楼建筑的信息 。那里立有一块“优秀历史建筑”石牌 ,一个二维码镶嵌在右下角 ,没有任何提示 。韩璐扫了扫 ,出现“徐汇文旅”小程序 ,跳出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 。同学们觉得不“解渴” ,还想进楼了解更多建筑景观 ,但大楼出入口放有“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”的提示 。同学们只好去参观其他景点 。但受疫情影响 ,巴金故居等都没有开放 。之后在保安人员的提醒下 ,他们来到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 ,以参观建筑模型展示的方式替代 。有关徐汇区历史建筑的综述著作《梧桐深处:建筑可阅读》也被锁在橱窗内无法翻阅 。不过 ,令他们欣慰的是 ,咨询中心能免费提供建筑主题明信片和纪念印章 。
走出咨询中心后 ,同学们决定对武康路沿线的14处优秀历史建筑 、37处保留历史建筑的“二维码信息”展开地毯式排摸 。他们发现 ,扫描后的结果存在信息内容有误 、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情况 ,内容排版也没能做到统一 ,阅读效果并不友好 。再好的旅游资源 ,都需要符合当代人的旅游消费习惯 。换言之 ,建筑历史越悠久 、越有神韵 ,“建筑可阅读”的表达方式越现代 、越时尚 ,才越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。
在这里 ,许多科技手段应用在“建筑可阅读”上:有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 ,通过点击图片上的建筑细节部位来阅读建筑 ,回溯名家记忆;有用VR全景读城方式阅读那些不可进入的建筑 ,以特色建筑幻影成像 、三维动画解构建筑 、电子墨水墙互动阅读等方式更直观地了解街区老洋房的风格 。“如果这些功能也能嵌入老建筑二维码信息就更好了 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