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 ,互联网广告的未来在哪里?
从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上来看 ,广告业务确实是成本最低 、商业化价值最大的一门“划算”生意 。
当积累了稳定日活后 ,自然会考虑流量变现 。近年来 ,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发挥自身的流量优势和算法优势 ,入局数字营销行业 ,不断迭代 、优化商业广告产品 ,以发挥平台流量最大的商业价值 。
内容平台优质的内容生态 ,是原生广告生长的沃土 。更重要的是 ,随着用户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,释放了大量广告库存 。而广告可以即时地穿插在平台原生内容中 ,插入的时机和频率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动态调整 ,不受广告位的限制 。互联网广告 ,从此具有了程序化与无限性的特征 。业内许多广告从业者认为 ,AI的应用 ,是广告行业一次伟大的“革命” 。广告 ,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商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。
广告面临的“囚徒困境” 。原生广告自诞生以来就同时面临着赞美和非议 。
有人认为 ,原生广告的出现足以拯救困境重重的广告行业 ,是营销模式的创新;也有人认为 ,原生广告本身就是罪恶的 ,可以称之为“浮士德契约” ,即为了获取某种便利 ,而不得不让渡部分个人隐私 。除此以外 ,由于媒体以及代理商加大了对视频广告的投入 ,降低了广告素材的制作成本 ,一些低俗 、低质广告内容频频出现 ,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 ,更对内容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。
1. 精准推荐与隐私侵犯间的博弈
针对不同人群 、精准地个性化推荐 ,是广告的核心 。这不仅对媒体平台的算法技术提出要求 ,更重要的前提是 ,平台要收集足够详细的用户数据 ,获得精准的用户画像 。在进行用户画像并将用户画像提供给广告投放方的过程中 ,用户必然面临着隐私被侵犯的潜在风险 。
以短视频平台为例 ,对下沉市场和中老年用户群体的开拓 ,是短视频平台成功的重要法宝 。往往这些用户群体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较弱 ,性别 、年龄 、地址 、收入等个人隐私极易被侵犯 。
当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安全处于怀疑 、恐惧的心境下 ,必然对广告的好感度和信任感会降低 ,出现个性化推荐回避的现象 。
另外 ,当用户处在互联网环境中 ,由于各头部互联网公司存在投资关系 ,各平台间数据互通共享 。同时 ,站内授权协议晦涩冗长 ,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仔细阅读 、了解该媒体是如何抓取自己的行为和隐私的 。处在隐私大量暴露的网络环境中 ,用户仿佛是一个“透明人” ,往往在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一切行为习惯 、爱好 、生活轨迹 、交友信息等隐私 。
然而 ,一切并不是全然无序的 。
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 ,在今年8月20日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(以下简称“个人信息保护法”) ,并于昨日(11月1日)起正式施行 。其中 ,明确规定:
一 、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 、商业营销 ,应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
二 、处理生物识别 、医疗健康 、金融账户 、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 ,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。
三 、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 ,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
根据有关报道 ,早在“个人信息保护法”正式表决前 ,已有多家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 ,关注广告隐私泄露的问题 ,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改 。
因此 ,如何在商业信息自由传播与消费者权益 、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某种微妙的平衡 ,是广告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困境 。
告别野蛮生长的后互联网时代
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攀升的互联网普及率 ,贡献了持续十数年的流量井喷 ,创造出世界范围内的“现象级市场”——中国互联网行业 。广告等一系列新兴互联网广告加速流量变现 ,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快速扩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。文化娱乐 、消费生活 、金融支付各领域众多细分赛道经历了从百花齐放到巨头收割的变迁 ,互联网上半场的竞争基本尘埃落定 。
近日 ,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曝出大规模裁员 、缩减业务规模 ,也说明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隐性问题 ,如人口红利耗尽 、流量运营低效 、行业“内卷”竞争严重等 。中国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渐渐落幕 。互联网广告产业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命脉和引擎 ,也必须紧跟时代 ,逐渐规划化 、体系化 ,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。
1. 行业自律和相关法规两手抓
在规范互联网广告方面 ,公共规制机构 、行业协会 、消费者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 ,相互促进 ,形成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 。
一方面 ,平台可以搭建公开透明的用户反馈机制 ,让用户参与到行业监督和规则制定 ,“一人举报保护万人利益”的模式在网络世界同样适用;另一方面 ,行业协会可以深入调研 、采集各广告平台的投放数据 ,指定一套具有普适性规范行业准入与审核门槛 。同时保持一定对市场的灵敏度 ,实时调整 ,在确保行业健康运行的前提下 ,最大化地激发市场活力 。
2. 把握广告的本质 ,内容创造价值
广告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创意 ,好的创意来自于人对世界的洞察 。因此 ,技术的使命是效率 ,而人的使命在于创造 。